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焦点热议:一刻钟便民生活圈:年轻人与菜市场的双向奔赴

来源: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:2023-06-29 07:46:16

位于大佛寺东街的兆军盛菜市场内,各类新式标语令人忍俊不禁,拉近了菜市场与市民的距离

菜市场是一座城市保障供应的基础设施,事关老百姓的“菜篮子”,背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。按照北京市商务局在2022年7月印发的《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 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》,到2025年,全市将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,尤其是超200个菜市场将转型升级。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连日走访发现,北京菜市场的提质升级工作驶上快车道,“颜值”与“内涵”双提升的同时,还体现出四个关键词:兜底、多元、文化、社交。即在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和服务、满足老百姓多元需求的同时,更暗含着一座城市对文化的传承,其中加入的社交属性和互动空间,让熙来攘往的菜市场内有乾坤,蕴藏“烟火人间”。

关键词一:兜底


【资料图】

当“小修小补”回归百姓生活

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,百姓身边的菜市场内,蔬菜水果、蛋奶粮油等常规需求的满足已经不在话下,伴随着转型升级,便民商业服务设施的不断增补,像针头线脑的缝缝补补、修鞋配钥的零零碎碎,这些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,在菜市场也能“一站式”配齐。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所言,要“让修鞋、配钥匙等‘小修小补’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”,正是这些兜底性服务的存在,百姓生活才越来越便利。

位于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天泽祥鲜汇生活超市,经过提升改造,从20年前最初1000余平方米的小菜站,如今摇身变成了一个6000余平方米的便民超市。尤其是2018年开展升级改造后不断增补功能,各类生活所需能在这儿“一站式”解决:十几个店铺沿着超市入口的走道有序分布:修鞋的、修钟表的、配钥匙的、皮具护理的、修手机的、缝衣服的、卖宠物用品的,应有尽有。

孔令华的裁缝铺在这里颇受欢迎,不仅能缝缝补补、干洗衣服,还能定做服装,服务价格就贴在店门口,童叟无欺。“来我这儿的基本都是周围的街坊,因为价格比较公道,所以好多回头客。”谈话间,一位奶奶来取裤子,孔令华已经把裤子按奶奶的尺寸改好、叠放整齐,收了15元。由于老人居多,他特地准备了许多零钱。时间久了,老孔跟不少老顾客处成了朋友,谁家要是缺个针头线脑、纽扣布条,孔令华会毫不吝啬地赠送。

隔壁文具店老板李影也是个爽快人,不仅文具品类丰富,她还特地进了许多生活中不常见的小玩意儿:苍蝇拍、挠痒耙子、敲背器、塑料绳、橡皮筋……“这些小东西挣不了几个钱,很多老人没有网购习惯,这些东西不好买,给他们备着,图个方便。”

6月22日正值端午佳节,早上7点,东城区的龙潭早市已经喧腾起来,经过2020年最新一轮的提升改造,各个摊位排列有序、功能分区科学,购物环境也越来越舒心。“您这儿有卖灭蚂蚁的药吗?家里爬进来好多蚂蚁。”“一块钱一包,管用。”龙潭早市入口右手边就是一家杂货铺,只见货架一角,藏着不少灭虫“神器”,蟑螂净、蚊香、灭跳蚤药等等,让各路害虫无处遁逃。北青报记者发现,这个小铺子“麻雀虽小、五脏俱全”,其中藏着不少市面上难寻的“宝贝”:老人常用的蒲扇、粘鞋剂、暖水瓶盖、地漏……顾客要什么,老板总能从角落里翻出来,看似“低频”,却是“刚需”。

关键词二:多元

融合天南和地北、东方与西方

有人说,不能浪迹山川湖海,市井长巷就是最近的远方。一处菜市场,囊括着四海之味、八方美食,暗藏着江南和塞北的相遇、东方与西方的碰撞。作为首都,以及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,北京的菜市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,瞄准多元化的口味需求,让人总能精准地寻到满足味蕾的心仪之物。

中国人十分擅长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。来自浙江的小何在国贸的一家私企工作,在北京扎根了整整十年。自打2019年丰台区大红门的鑫江南便民服务中心开业以来,一到周末,她就要专程驱车四十分钟前来采购,在这个专卖南方菜的市场里,她可以找到最新鲜的家乡时令蔬菜,犒劳自己一周的忙碌,也能用味道一解思乡情。腌雪菜、笋干、梅干菜、咸肉、黑芝麻酥米糖、小鱼干、舟山带鱼、猪油渣、年糕、黄酒、马兰头、茭白……满眼都是地道的浙江味儿。小何说,这里藏着一个“故乡”。

朝阳区的三源里菜市场则充满了“国际范儿”,经过多次改造,这个菜市场的环境从过去的“一言难尽”到如今的“赏心悦目”,产品从原先的“单一贫乏”到如今的“百花齐放”,它是西餐爱好者的“天堂”,是中外美食家狂热追捧的“朝圣地”。走进其间,100多个摊位分布在通道两侧,红红绿绿的食物排列在一起,好不热闹。水果档口区,有超大号的荔枝、蓝莓、杏子、车厘子、杨梅……各色新鲜果子有序排列,仿若一个调色盘;调料档口区包括万象,来自世界各国的奶酪、酱料、火腿、咖啡、进口零食,让人挑花了眼;海鲜档口恰似“生鲜联合国”,大到帝王蟹、波士顿龙虾,小到银鱼、花螺,还有普通市场上不常见的马头鱼、石九公、大眼鱼、蓝瓜子斑,淡水的、海水的,国内的、国外的,老饕们总能找到对胃的;蔬菜区则多是净菜,明码标价,收拾得整整齐齐,“强迫症”来了都要直呼“舒适”。

尽管临近中午,仍有不少老外前来采购。来自印度的小哥巴山在中国已经工作了16年,他会定期前来这里采买食材,早已是三源里菜市场的“忠实粉丝”,作为老客户,不同档口的价格他都了如指掌。当日,他购置了两大袋蔬菜满载而归。对于这家菜市场,巴山评价说,因为菜品新鲜又丰富,因此对这儿青睐有加。

关键词三:文化

老市场升级了 但时光记忆还在

商业往往带有文化的意味,扎根于一个地方的菜市场更是凝结着传统的生活方式,也是变迁之下时代的缩影。在不少菜市场,尽管“改头换面”,可老文化都被保留了下来。

“买好菜,找朝菜”,作为过去的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,对于许多年长的北京人来说,东四北大街的朝内菜市场是一个时代里能够采购到丰富、新鲜、稀缺食材的场所,也是一种象征着为节日或聚会而精心准备的愉快心情。

2021年,在北京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,朝内菜市场完成了华丽转身,以全新的面貌示人:南侧和西侧的外立面整体呈灰色,与周围的胡同四合院风貌相呼应,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加上木纤维板进行搭配,通过组合形成了光影虚实变化,立面上以抽象的影像呈现出北京老城中院落交替、屋顶层叠的轮廓印象,底层入口处采用木纤维板和深灰色铝板形成实体的坡屋顶形态,回应了双坡屋顶形式“老朝菜”的场所记忆。虽然已经改制为物美超市,但朝内菜市场的招牌依然保留,在南侧临街专门有一排橱窗,展示着“朝内菜市场”老招牌,招牌旁边还有老式电视机、收音机、电话机和手提箱,通过场景搭建,保留了一代人的记忆。来往人群中,总有人会被此情此景触动,驻足凝视一番。

位于东城区景山街道大佛寺东街25号的兆军盛菜市场可以说是远近闻名,20多年时间里,这个菜市场以其公道的价格、新鲜的菜品,牢牢捕获着老街坊们的心,每日人流量高达5000余人,其辐射范围可达方圆三公里。

经过多次改造,这个菜市场由里子到面子处处洋溢着浓郁的“京味儿”:菜市场朝东的门脸在2022年的改造中有了新的模样,入口处采用了北京四大菜市场传统的弧形门脸,这是对老北京菜市场文化符号的强化表达。外墙则是青砖灰瓦,与周围的胡同环境相映成趣。进门后,需穿过一条10余米长的甬道,两侧的墙壁建得颇为用心,专门采用四合院风格的青砖铺就。菜市场售卖大厅的天花板原来只是一层铁皮板,冬天冷夏天热,改造后,屋面结构整体换新,深灰色金属瓦如同传统的四合院屋顶格局,巧妙地契合了历史街区风貌协调的要求。因其充分引入传统文化元素,这里成为老城内展示古都风貌、彰显老城文化特征的菜市场,格调鲜明。

关键词四:社交

菜市场体现更多年轻元素

小小菜市场囊括着人生百味,不仅有三餐四季,更蕴含着一种生活方式,在紧张的都市节奏中,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,逛菜市场甚至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休闲方式。而菜市场也在“颜值”和“内涵”双提升的过程中,增加社交属性与互动空间,让年轻人对菜市场趋之若鹜,竟形成了一种“双向奔赴”。

“秀出你的鸡肉”“平谷土鸡蛋,给你的土味情话”“你爱的小鲜肉,来自大红门”“有好柿会花生”“忘不了,在这儿有四季如春里,最踏实的快乐”……在兆军盛菜市场,商家玩起了“谐音梗”,抬头便可见一条条新式标语,令人忍俊不禁。寥寥几语,既描绘出产品的某一特性,其间传递出的生活态度,更是拉近了商户、菜品与顾客之间的距离。菜市场副经理孙茹说,大清早,这里是老年人的天下,一到10点以后,尤其是周末,远近的“小年轻们”就都出动了。

同样,在位于朝阳区百子湾的“百姓菜篮子”,不经意间拐进一家菜店,也许就会遇见一句标语,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,比如,卖粽子的口号满是爱意:“从此,我家的冰箱和餐桌就有了你的一席之地,你对我粽情粽意,我对你未来可期。”鸭脖店则直抒胸臆:“爱我你就啃我呀。”经历2019年的提升改造,曾经的农贸市场变为菜篮子生鲜直营地,不仅卫生环境、内部功能都有了质的飞跃,关键是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。

对于自家店在社交网站上“火出圈了”这件事,百姓菜篮子的“小鱼糕冷”鱼糕店店员喜出望外: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火了!”“小鱼糕冷”主打现做现卖的湖北鱼糕,还有鱼骨、鱼丸、炸鱼皮,各色美食吸引了许多馋猫前来打卡。墙上贴着“请乱拍照”四个大字,加上简约的红色座椅,非常适合年轻人拍照,彰显了店主拥抱顾客的热情。菜市场紧挨着竞园,这个文化产业园里的不少年轻人下了班就会来菜市场逛逛,吃份鱼糕解馋。因其纯正的湖北味以及浓烈的社交属性,这家鱼糕店在不少社交平台上被美食博主热捧。

如今,北京的菜市场里,市井味道越发浓郁,正如兆军盛菜市场内的一句标语所言:“酸甜苦辣,才叫日子;热气腾腾,才是人间。”

记者手记

当服务“可及”了 城市便“可爱”了

作家汪曾祺曾说:“到了一个新地方,有人爱逛百货公司,有人爱逛书店,我宁可去逛逛菜市。看看生鸡活鸭、新鲜水灵的瓜菜、彤红的辣椒,热热闹闹,挨挨挤挤,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。”一方菜市场,盛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,调配出生活的千滋百味,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真谛。

市民的菜篮子是最日常、最基础的消费,面对多元化的需求,菜市场也在不断充盈着内涵。北京是一座大气的城市,菜市场的转型升级,包容了八方来客。从简简单单的村酒野蔬,到跨越重洋的山珍海味,消费无所谓贵贱,你可以在菜市场里买到八珍玉食、大快朵颐,也能嚼着粗茶淡饭、齿颊生香。照见了多层次的需求,也就立起了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侧影。

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的原则,如今,“小修小补”的回归,“针头线脑”的满足,是对百姓生活最细微之处的关照,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所在。纽扣掉了,鞋底磨了,裤腰肥了,手表不走了……当这些“小麻烦”出了家门拐个弯儿就能解决,实则是“大幸福”的渐次累加。生活服务业的功能补足,正是不厌其“小”,当服务变得可及,这座城市也就变得可爱了,成为“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的生动注脚。

气味总是最能唤醒人的感官、引起强烈的情绪、触发详细的记忆,菜市场本身正是一个气与味的集合体,也是最纯正的“乡愁”所在。北京,容纳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,而菜市场里山包海汇,在这里,能找到最正宗的“京味儿”,更能觅得四海美食。人在他乡,何以解忧?转角就能一解乡愁,莫不是一种“小确幸”,也恰恰反映了一座大都市的包容性。当味觉联结了“故乡”,一种跨越了时空的、新的“乡愁”便油然而生,人与城的关系也就愈加紧密了。由此,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,我们又进了一步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