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助理|小梨
【资料图】
一、保险公司究竟能有多赚钱?
1,“无风险生意”
保险公司的赚钱能力绝对远超你的想象。当然,这里只针对的是那几家头部企业,对于一些小的保险公司来说,能喝上汤已经是不错了。
首先,面对客户,保险业务本身的特点就对卖方有利。
因为保险公司卖的产品不是有形的、而是一份“保障力”。一方面,保户要“上赶着”给钱,如果不及时付钱、导致保单失效,就直接失去了保障;另一方面,也正是因为这份“保障”,绝大多数时候,保户的保费是没有要回来的,保险公司的成本其实是极低的,更不存在什么逾期、欠款这样的问题。
先付钱、后保障,不付钱、无保障,保险公司的买卖可以称得上“无风险生意”。
2,行业低内卷
此外,从行业格局来看,当前国内的竞争市场上,保险行业还妥妥的处在一个寡头竞争的时代。
保险作为牌照行业,准入门槛高,参与竞争的少。越少的牌照意味着越高的集中度和越多的盈利。
2022年,人身险市场中,排名前10的公司市场份额共计65%左右;在财产险市场,集中度则要更高,排名前10的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约为85%,其中前3大财产险公司市场占比达到60%以上。
在中国整个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上,保险行业能够争抢蛋糕的公司掰起指头数还有的剩。如果把目光聚焦到香港、这个亚洲领先的保险枢纽上时,会发现这里700多万的人口支撑起17家保险上市公司;大陆A股只有6家。
在这样的行业格局下,头部企业的大型保险公司保费规模高、渠道广,资金链也更加厚实,也就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。毕竟,买保险买的就是一份心安,如果贪便宜买了小公司的保险产品但最终无法兑换,反而是因小失大。
因此,尽管竞争激烈,但保险行业整体仍处于低水平内卷中,重销售、重规模、缺乏产业链价值。
3,保费的设计
说到这里,不得不和大家讨论一下:保费的设计问题。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,表面上是通过精算模型对种种因素进行考虑定价。
但实则还是对保户利益的切分,将经营风险再度转嫁到为之买单的消费者身上。
这一点从赔付比率(赔付率更应该理解为保障率,赔付率低就意味着保障率低)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到:
不论市场行情有着怎么样的波动,这6家上市险企的赔付率总是大致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波动;波动最大的新华保险也只是向下波动、之后趋于稳定,鲜有大幅向上的情况。
4,资金成本极低
同样是贩卖“保障”,银行的主动性就没这么强。比如最基础的存款业务,银行是帮客户保管资产,但这笔钱相当于是银行向客户借的,还需要付出利息。
保险公司的保费则到手了就是到手了,这笔钱拿去干什么与客户无关。甚至,保险公司卖产品的时候,卖的是对未来的保证和许诺,当下并没有产生任何成本。
这种情况下,客户让银行保管的钱,或者是财富管理、帮忙投资理财的钱,都不是银行的钱,银行赚的只是利息、或者是手续费。而保险收到的保费、拿到直接就是自己的、可以拿去做投资、支付开销,直接可以转化为收入、扣除成本后就成了利润。
正因为如此,保险公司的赚钱能力要高得多。
近五年,A股6家上市保险公司的营业总收入能够达到42家上市银行的五成到六成左右。2022年,中国平安的收入高达11105.68亿元,比“宇宙行”工商行还要高近2000亿元。
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来继续推测,那么可想而知保险公司的利润也肯定会比银行要高。
二、为什么保险公司的利润这么低?
1,利润率极低
事实上,相较之下,上市保险的利润仅为银行的一成左右。这就有点不按道理来了,为什么更能赚钱、贩卖“保障”成本极低的企业利润反而更低呢?
就在我们上一章关于“保险赚的钱都花到哪去了?”的讨论中,就已经知道保险公司的利润如同一个黑箱,里面可操作的余地很大,存在很重的“人为色彩”。
以中国人寿为例,2019年以来,这家公司的净利率在持续下滑,到2022年时只有4.06%。
但它的主营产品主要是寿险这种赔付率(成本)较低的险种、占比在8成左右,其次则是健康险、意外险这些人身险,但中国人寿的净利率水平比中国平安、中国人保这类含较多财产险的公司还要低,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。
2,赔付占比不高
从成本结构来看,会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,那就是,除以财产险为主、赔付支出较多的中国人保以外,其他保险公司的赔付占比并不高,甚至有时不及准备金占比高。
以中国人寿为例,他的情况与中国人保是相反的,赔付很少、准备金特别多。
2022年中国人寿的赔付支出比中国平安低1414.39亿元、比中国人保低2175.89亿元,但它的准备金却是最高的、且连年增长;同年,中国人寿的责任准备金达到4612.04亿元、比中国平安要高1989.03亿元、比中国人保要高3842.84亿元。
3,成本不透明
过高的准备金压降了中国人寿的利润空间,这是导致净利润、净利率变低的重要因素。
然而准备金毕竟只是准备金,不是已经赔出去的钱。以中国人寿当前的赔付情况,有必要准备这么高的准备金额吗?
无独有偶,在保险行业中,影响利润表现的不止这一个因素;也不只有这一家公司存在着类似的情况。
如果仔细读过上市险企的利润表,可以发现他们的成本项目并不怎么透明。2022年,中国平安的营业支出中,仅“其他业务成本”这一语焉不详的单项金额就高达近600亿元、中国人寿的也高达300多亿元。
年报中,中国平安对这一项支出内容给出了适当披露,但仍有“其他”122.74亿的巨款不知用在何处。而中国人寿的年报中,这个“其他”也高达95.37亿元。
动辄上百亿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年报中,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了。从构成来看,同一个行业的各家公司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。
对于保险公司会不会调节利润?怎么样调节利润?这些我们无从得知,毕竟公开信息有限。投资者和消费者能做的,也只是在有限的资料里尽可能获取多的信息量。
睿蓝财讯出品
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
来源:蓝筹企业评论(ID:bluechip808)